我也经历过失去和恐惧:以往相似经验对共情的影响
JAKOB EKLUND,1 TERESIA ANDERSSON-STRAring;BERG2 and ERIC M. HANSEN1
1Mauml;lardalen University,Sweden
2Stockholm University,Sweden
摘 要:虽然经常有人认为相似经历会增加共情,但这种想法很少被检验。本研究调查了共情与以往相似经验之间的关系。参与者阅读四个不同的故事,并且评价自己产生的共情程度。他们还报告了自己以往经验与故事中事件的相似程度。我们发现那些自我报告中的以往相似经验增加了对故事中人物的共情。相似经验可能是对他人产生共情的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指出经验的相似性可能是训练共情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手段。
关键词:共情,相似经验,相似性,故事,抽象层次。
1引言
是什么让我们对他人产生共情?与Batson (Batson,1991;Batson,Sympson, Hindman et al.,1996)一样,我们定义共情为一种由感知个人需要的福利引起的并与其一致的他人指向的情绪反应。这包括同情、怜悯、亲切和喜欢的感觉。已发现观点采择和重视他人的幸福是共情强有力的来源(Batson,Haring;kansson Eklund,Chermok,Hoyt amp; Ortiz,2007)。
一些哲学家(如Hume,1957 [1751];Schopenhauer,1995 [1860];Snow,2000)、心理学家(如Batson et al.,1996;Davis,1994;Hoffman,2000;ouston,1990;Haring;kanssonamp; Montgomery,2003;Ickes,1997;Kohut,1984;Krebs,1975;Stotland,1969)和神经科学家(如Damasio,1999)以及其余人,都承认了共情者的以往相似经验和共情的相关性。这个想法背后的根本原理是只有你有了孩子,你才能接受父母的观点;只有你没有地方睡觉了,你才能理解一个无家可归者的观点。
Hume认为,因为人有相似的构成和经验,当他们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下时,能间接体验与他人相同的感觉(Hume,1957)。最近,当Hoffman(2000)争论相似性有助于共情时,回到了同一个想法:
当坐在观众席上以及感受相同的情绪,看到其他文化下的人与我们在重要生活事件中所做的在感情上有相似的烦恼及反应,应该有助于形成一种跨文化的统一和共情(pp.294—295)。
1.1相似经验的作用的实证研究
Nickerson(1999)检验表明人们经常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估计他人。按Nickerson所说,为了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一个人想象在那种情境下的人会有什么想法或感受。人们判断他人体验的锚定点是自己的经验。
Hoffman(2000)详细讨论了把他人处境与自己过去相似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是如何在唤起共情者的共情感受中起作用的。目标情况中的暗示使共情者想起他/她自己过去的相似经验,并唤起与目标情况相匹配的感受。例如,如果我们有过悲伤的经历,之后观察在相似情况下的人,在其他情况下的使我们想起自己过去经验的暗示可能会再次唤起我们相似的悲伤感。
Davis,Soderlund,Cole,Gadol,Kute,Myers和Weihing(2004)发现以他人角度看的指令引起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临床医生Heinz Kohut认为为了了解他人,自己有相似经验是很重要的。他认为,把“替代内省”放入我们自己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理解他人在与我们以前经历相似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的(Kohut,1984)。然而,Kohut并不是暗示我们的经验会永远和他人的完全一样,只是我们以前相似的经验允许我们和他人可能的经验接近(MacIsaac,1997)。
虽然经常有人认为,相似经验增加共情,但这个观点并不常被检验。然而,有一些实证支持相似经验和共情之间的联系(Barnett,Tetreault,Esper amp;Bristow,1986;Barnett,Tetrault amp; Masbad,1987;Batson et al.,1996;Krebs;1975)。这些研究人员通常把相似经验作为一个二元变量,既观察者有没有在类似的情况下作为目标。Krebs(1975)论证了人的知觉相似性(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相似的经验)有利于共情反应。他测量了参与者观察到另一个人经历快乐和痛苦时的心理反应。被引导相信他们与目标相似的观察者比那些被引导相信他们与目标不同的观察者情绪反应更强烈。另外,Houston(1990)指出,让孩子集中注意于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会增加共情反应的概率。此外,Barnett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相似经历对一系列研究中的共情的作用(Barnett et al.,1986,1987)。例如, Barnett等人(1987)发现,被强奸的妇女比没有被强奸的人认为自己更同情以及更相似于录像带中的强奸受害者。相比之下,他们发现对录像带中处于和强奸无关的困境中的人,两组之间的共情反应没有差异。
Batson和他的同事(1996),在把类似经验作为一个二元变量处理时,发现男人和女人关于类似经验的作用有一些不同的结果。他们测试了这一假设,有过类似贫穷的经历会增加对目前正在经历贫穷的目标的共情。所有参与者报告了一定程度的共情以及他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有过类似经历的女性比没有的女性报告更多的共情,而有类似经历的男性比没有的男性报告一样的共情。Batson和他的同事认为,性别差异可以反映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差异性,虽然这种说法缺乏实验证据。
总之,曾经有过类似于他人的经历会增加对那个人的共情这一观念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认同。然而,实证结果是稀缺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存在一些混乱。
1.2目前研究
本研究被设计为评估类似经验作为前项对共情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试图遵循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另一种程度上,我们试图超越那些线索。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查之前相似经验的特征与共情之间的关系来扩展现有的理论和研究。
两个经验根据抽象层次可能被视为不同的或相似的。例如,害怕狗和害怕蛇可能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水平被视为不同于彼此,在一个更一般的水平被视为一种类似的对动物的恐惧。因此,观察他人类似经验就是在一般适当的水平上确定一个共同点的问题。
通过创造一系列的故事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测试,描述事件在不同抽象层次上彼此相似,询问参与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经历了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主人公感到共情。为此,我们需要创造情境,让研究的参与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共情反应。此外,他们必须是参与者有不同程度的经验的情境。我们选择写短的、虚构的、详细的故事给参与者阅读。每个故事都描述了一个困难、消极的情况,其目的是唤起读者共情的感觉。只有消极事件的原因是以往研究发现消极情境经常引起共情(例如见Batson et al.,1996;Haring;kansson Eklund,2006)。我们报告了这项参与者阅读虚构人物的生活事件并对其作出反应的研究。
我们假设之前类似的经历增加了共情。一个更精确的假设是,在具体水平上的类似经验增加的共情比在一般水平上的类似经验增加的共情多。因此,我们预期了一个模式,既参与者相似经历和共情之间在具体水平上比在一般水平上有更强的相关性的积极联想。
2方法
为了测试共情感受是否与以往经验相关,参与者被要求阅读四个虚构的故事并报告他们感到共情的程度和他们有过与事件类似经验的程度。参与者被安排在教室里进行小组会议。
2.1参与者
参与者为斯德哥尔摩大学的84名学生和7名教职人员(男性23人,女性68人)。学生拿到课程要求的部分学分,教职人员自愿参加,没有任何补偿。这项研究被宣告为一项社会认知研究,直到收集数据之后,这项研究的目的才被揭示。保证参与者是匿名的,他们的回答没有单独识别。当这项研究完成时,参与者收到一个小组成绩总结。
2.2材料
故事和类别。调查问卷由四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跟着四个共情问题和一个相似性问题。每个故事大约150字,分别属于两类:恐惧类包括害怕黑暗和害怕被抛弃的故事,失去类包括失去宠物和失去父母。害怕黑暗描述了一个人独自在黑暗中,突然听到脚步声时的恐惧。害怕被抛弃描述了一个人被深夜及周末加班的同伴抛弃的恐惧。失去宠物描述了孩子如何得知心爱的宠物在兽医那死了。失去父母描述了孩子被父亲告知母亲在疾病时期去世了。类别由研究人员提前构成,但没有透露给参与者。我们要用与故事中事件有相似的经历(具体相似性)的方式创造故事,同时要用与另一个故事中的事件在同一范畴上有相似经历(一般相似性)的方式。
测量共情。读完每一个故事后,对参与者进行提问。首先,他们回答了四个共情问题,问题受Batson和他的同事用于大量研究中的共情形容词(同情、心软、热情、怜悯、温柔和感动)启迪(例如见Batson et al.,1995,1996)。从瑞典语翻译过来的问题是:你被那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多少?你能想象那个人多大程度上的感受?你对故事中的人有多少同情?以及你有多关心故事中的人?它们通过九点量表评定,1表示完全不,9表示完全。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为每个故事中的人提供了一个共情指数。克龙巴赫的alpha;范围从0.81到0.87,平均值为0.85。
测量相似经验。最后,为了评估参与者在何种程度上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参与者回答了问题,故事中的情况在什么程度上和你自己以前的经验类似?(1 =完全不,9 =完全)。
2.3程序
进行一个初步研究来开发和测试程序及材料。从初步研究中的十次测试的原始池中选定四个故事为基于标准的主要研究,它们(1)已经诱发了最多的共情,(2)可以被分为两类。
在主研究中,参与者被实验者迎接并被要求阅读一个指令。当所有人都看完了指令,他们被要求读四个虚构的故事,并报告他们对每一个故事中的目标感到同情的程度和他们曾经历过类似事件的程度。故事以两种相平衡的次序呈现,抵消序列效应(1,2,3,4;4,3,2,1)。
任务报告。参与者完成问卷后,实验者采访他们对这项研究的反应。这个采访是一次完整地解释研究目的的任务报告。进行一次情况汇报,对参与者表示感谢并请回。
3结果
为了测量对每个故事的共情水平,我们用受试者对四个共情形容词的平均反应创建了一个指数(表1)。每个故事中的共情项目间的相关性显著(plt;0.001)。
表1 四个故事中四个共情项目间的平均值相关性
感动 |
想象 |
怜悯 |
关心 |
|
感动 |
— |
|||
想象 |
0.61 |
— |
||
怜悯 |
0.77 |
0.55 |
— |
|
关心 |
0.55 |
0.42 |
0.65 |
— |
引起参与者报告最多共情的故事,不管他们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关于失去父母的。失去宠物引起最少的共情(表2)。
表2 关于参与者共情的四个故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故事 |
所有参与者 |
|
女性 |
|
男性 |
|||
平均值 |
标准差 |
平均值 |
标准差 |
平均值 |
标准差 |
|||
1.害怕黑暗<!--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374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